波新聞─陳瑩/高雄
今天是4月7日言論自由日,高雄在地導覽品牌「港都認識王」,從鄭南榕以生命捍衛言論自由的特展出發,策劃「高雄之春」行程,邀請文史工作者楊晴惠帶路,引領民眾深入城市街區,走進那些看似尋常卻承載沉重記憶的街角與建築——那是不義遺址所在,也是真相曾被壓抑的現場。透過雙腳丈量,看見臺灣民主進程途中風景,感受自由的重量。
探索「高雄之春」,從鹽埕出發。為何選擇鹽埕作為走讀起點?文史工作者楊晴惠解釋,1920年代,日本吹起「大正民主」社會浪潮,隨後也傳進了臺灣,點燃民主思想微光。彼時,鹽埕是日本政府規劃發展高雄的核心地帶,為政治商業的中心,是思想交流的港口。新興的西方思潮隨著海潮湧入高雄,滲進社會土壤,孕育民主意識萌芽,影響當時的知識份子,推動鹽埕成為高雄邁向民主覺醒的重要節點。
其中,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扮演關鍵的角色。這棟建築前身為日治時期的高雄市役所,戰後轉為高雄市政府,亦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的重要歷史現場。當年3月6日,軍方自壽山兵分三路進城,對地方仕紳與民眾展開鎮壓,血腥陰影迅速籠罩整座城市,後來展開長達38年的戒嚴與白色恐怖。高雄民眾在威權體制下起身反抗,最終美麗島事件的大規模逮捕,引發國際關注,讓臺灣民主進程迎來了轉機。
直到1989年,鄭南榕為了捍衛言論自由的一把烈火,點燃了全臺人民對於威權體制的憤怒,加速一黨專政的崩解。高雄歷史博物館籌劃「100%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特展,在4月7日臺灣言論自由日,不只為了紀念,更是提醒:我們今日所享有的自由發聲權利,是多少前人以堅持與犧牲換來的珍貴果實。
「港都認識王」創辦人黃祺瑋表示,今年首度將鄭南榕特展納入遊程,希望引發參與者思考「民主自由,是理所當然,還是得來不易?」在臺灣已經邁向民主轉型的此刻,正是勇敢面對歷史的時機。透過認識不義遺址、理解不當黨產的追討,我們在修補過去的錯誤,唯有真正認清與承擔,才能確保將來同樣的事情不再發生,為下一代建構真正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臺灣。
不義遺址,是指威權統治留下的重要歷史現場,也是人權受迫的見證之地。踏入其中,穿越過去,是勇敢直視真相的開始。高史博正對面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碑上銘刻著受難者姓名,楊晴惠低聲但堅定地說:「我們雖不在名單上,但人人都是受害者。」在民主自由的面前,沒有人是局外人。
回望那些被壓抑的記憶,會發現許多威權時代的痕跡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無論是衣食住行的習以為常,抑或街角看似平凡的建築,背後或許藏著難以言說的過去。位於愛河河畔的高雄市電影館,一度曾是國民黨設立的「民眾服務社」;捷運鹽埕埔站2號出口,原址為國民黨省黨部經營的「光復戲院」,見證電影產業如何納入黨產體系運作。
這些場域中,隱藏著被掩埋的公共財產——不當黨產。它們原屬全民,卻在漫長歲月中被私有化。轉型正義的核心之一,便是追討這些失落的資產與記憶。如同漫畫《航海王》追尋偉大航道,我們所追尋的,是那段被刻意遺忘的歷史真相,以及應歸還人民的共同寶藏。
1979年,美麗島事件成為臺灣民主轉折的關鍵。一場原為慶祝國際人權日的集會,遭國家暴力鎮壓,多位社運人士被捕,引發國內外震撼。如今我們漫步捷運美麗島站,在光之穹頂下仰望流光溢彩,也別忘了,這片象徵希望與自由的空間,是在風雨與壓迫中誕生的。
歷史不只是大事件,也是小人物的生命故事。來到柯旗化故居,他是知名英語教學者,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其所編寫的《新英文法》曾為臺灣最暢銷的英文文法書籍,卻因時代背景與無端指控,被迫中止人生軌道。這座靜謐老宅,低聲訴說白色恐怖時期因言論與思想而犧牲自由的人生故事。
黃祺瑋分享,參與轉型正義走讀,不需擁有學術背景,不用背誦厚重史料,只要帶上一雙願意觀察的眼睛與一顆願意傾聽的心。旅行途中,不只是看風景,更是看見真相;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歷史現場,而是看見自由如何從黑暗中一點一滴掙脫而出。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遙遠的歷史事件,其實早已深植我們日常——它們從未離開,也從未與我們無關。
走一趟高雄的轉型正義走讀之旅,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迷霧,凝視真相深處,邁步更堅實的民主未來。民主自由,是理所當然,還是得來不易?答案,就藏在我們腳下的每一步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