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竹田鄉間小道機車漫遊,來到糶糴村,看到公家設置的路牌,竟然標上注音,光是這一點,就具有特殊和代表性。
糶糴注音:ㄊㄧㄠˋ ㄉㄧˊ ,位於台灣屏東縣竹田鄉南部,「糶糴」二字係客語及臺語舊時用語,「糶」賣出米,「糴」買入米。
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客語及閩南語普遍使用賣米和買米代替糶米和糴米。年紀大一點的長輩,小時買米還是用糴(台語「爹」的近似音)米。
用「糶糴」當村名,頗為古風古味,現在屬於不使用之冷僻字,在媒體發達的今天小有名氣,與火燒庄、台南小腳腿、大腳腿和芝芭里共稱「台灣五大怪地名」。
地名來由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為客家先祖最早於現今竹田鄉所開發的村落。當時作為客家人民之米倉,也是六堆地區米穀雜糧買賣聚集地,利用龍頸溪的水路運輸,連接東港溪至東港接駁大船至中國大陸唐山地區,因此於糶糴村建立河港(現今達達港遺址),並以「買賣米穀」為村莊名稱(「糶」:意賣穀,「糴」:意買穀),並沿用至今。竹田還是當年頓物的轉運倉庫。所以研究地名會發現,中原文化,商業農業溝通,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