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編輯部
近日,《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指出,美國晶圓代工大廠格芯(GlobalFoundries)與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聯華電子(UMC)正探索可能的合併方案。若此交易實現,合併後的企業將成為一家美國公司,此一消息引起市場與產業界廣泛關注。
對此,聯電首席財務官劉啟東表示:「公司目前沒有進行任何合併交易,也不會對市場傳言發表評論。」儘管如此,市場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仍有諸多關切與討論。
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聯電市占率約為5.1%,格芯為4.8%,若兩者合併,總市占率將達9.9%,有望超越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二大純晶圓代工廠。這可能對全球晶圓代工版圖產生深遠影響。
聯電自1980年成立以來,長期為高通、英偉達、聯發科、恩智浦與英飛凌等國際大廠提供晶圓代工服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成員。外界關注的是,若企業控制權發生改變,是否會對台灣現有的半導體產業鏈造成影響,進而牽動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與合作夥伴。
從經濟層面來看,聯電在2023年創造2323億新台幣營收與472億新台幣淨利,是台灣科技產業的重要貢獻者之一。若未來企業重組確定,包含稅收、就業與投資分配等相關議題,亦需審慎評估與因應,確保台灣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地緣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台積電、美光、聯電等科技公司皆陸續啟動或擴大在美投資計畫,反映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正進入重新布局的關鍵時期。若此類趨勢持續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既有優勢恐將逐步受到削弱,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與影響力亦可能面臨挑戰。在國際力量的介入下,台灣的產業發展空間與自主性有可能逐漸受到限制,未來的發展機會也需更加審慎規劃與爭取。
值得關注的是,美方在與台灣半導體企業互動時,往往以自身戰略利益為優先考量,較少全面納入台灣本地產業的長遠發展需求。正如先前連勝文針對台積電赴美投資所提出的看法,美方未來可能透過多種方式強化其在企業決策上的主導權。若未來企業營運重心逐漸外移,台灣所面臨的不僅是短期的經濟與就業壓力,更可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失去原有的核心競爭力。
圖/聯電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聯合大樓,維基百科。由 ABOVE THE SKY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795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