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KulasWu(木白伯)
經過前兩篇購衣前的初階(了解自己衣著的風格&樣式)和進階(丈量自己衣物尺吋)思維分享,相信大家對如何在購衣時將錢花在刀口上都已有更深一層的想法了吧?
但筆者最在意的並非這兩個階段的思維轉變。表層的作為易改,深層的思考難移。比起大多數的人都開始按這套方法行動,筆者更希望看到有人提出質疑:「你為什麼一直在教我們該怎麼買?『推廣購物』難道不是對地球最大的殘害嗎?」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說來著實慚愧。如同《二手芬蘭》的作者朴炫宣的想法一般,一方面我們都對無窮無盡的物質泛濫感到不安,另方面卻也無法想出一個能填補物質濫造破口的具體方案。甚至是我們也同樣深陷其中,只能在享受便捷購物的交易下,懷有深深的罪惡感。
但,幸運的是,至少我們還有這份罪惡感,使我們產生內在動力,試著在物質稱王的世界裡,盡可能散播精準購買的方法,以期在減少更多浪費和環境汙染之餘,亦同步慢慢尋求達成「生產」與「生態」之間平衡的方案。
是以該疑問的解答,正好觸及了精準購買的核心,也就是本文所要談的購物高階思維——從根本心態上弄清楚我們到底「為何而買」。
話雖這麼說,但「為何」要買一樣東西,原因有時是很抽象的。尤其在資源豐富多元的現代,便利的購買管道更是大力模糊化了購物的理由。過去是實用性占比居多,現在則為抽象的情緒如喜歡、高興、爽,或是為了消除壓力而乾脆關閉意識,任憑欲望自由發揮。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認為以正面去探討似乎很難有什麼具體方向,不如改以舉幾個反面案例來切入「為何而買」,應該能更快幫大家察覺自己未曾注意的購物盲點,再藉以反思自己的購物行為。
反例一、為了保護環境——「環保迷思」
「我愛地球,所以我只買有環保標章的東西,這可是在做環保哦!」
這其實是一種很嚴重的「環保迷思」。
現代環保意識高漲,已經到隨處可見節能減碳或環保標章的地步,亦有愈來愈多的民眾有意願優先購買擁有環保標章的商品或節能家電。這些都是好事,也該持續下去。
只不過,買是一回事,「一直買」又是另一回事了。
舉例來說:
一個環保材質的水壼可撐3年,你用不到1年就更換;
一台智能手機本可保用5年,你卻年年更新;
一件有機棉製衣服還未拆封,你就急著想要購買當月新款…
東西都還堪用,甚至是正好用的時候,就因自己各種無關緊要或莫名其妙的因素就擅自縮短使用年限,用錢強迫它們「脫胎換骨」,卻還一味以為只要是購買環保商品便不會對環境造成威脅,陷入一種「買環保=做環保」,自已發給自己道德許可證的邏輯怪圈。
結果便是一方面因市場供不應求,數量愈做愈多;另方面則因汰換量並沒有減少(還可能變得更多,因為有些號稱環保材質的玩意兒易毀損又不耐用),所以垃圾量也達不到預期的減量成果。最終,就只剩粉飾太平的表面環保一直在檯面上運作,檯面下的事便「眼不見為淨」,沒有多少人在意或擔憂。
反例二、為了惜物形象——「二手迷思」
這個就是我先前曾提過的二手濫購行為。有的人全身上下都是二手物,看似很挺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也確實力行實踐,並認定自己就是惜物愛物的二手圈成員。但實際上,其一個禮拜逛五次二手服飾店,每次都帶了大量二手商品回家堆,表面上是以行動支持永續環保的作為,實則只是將商品遺忘在各個角落生灰,沒有讓它們真正回到物盡其用的世界。
此外,「惜物」會讓人聯想到的第一個詞彙是什麼?是的,就是「節儉」。是以還有另一種人,除了打造惜物的表象外,實則更想藉之留下「節儉」的好印象。此類人進二手賣場專挑便宜貨(此指不管品質,無分好惡),又總愛大聲嚷嚷自己買了多少戰利品或佔了多少便宜,唯恐天下不知他是個勤儉持家的人似的。殊不知這種為了便宜而非價值的購物方式,正是快時尚業者最樂見的大眾消費行為。且二手價廉的東西,十有八九都是以快時尚產物(品項不錯但品質欠佳)為供貨來源。所以若購買二手衣的人八成以上都是抱著只問價格的心態,那二手衣市場終究只能淪為另類的快時尚分支而失去它的核心作用。
反例三、為了不落人後——「潮流迷思」
還記得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有關探討潮流循環的文章嗎?(文章網址:https://reurl.cc/QYbx2O )由於追求潮流這種「潮流迷思」真的是眾人都曾掉入的坑,有人因此負債累累,甚至搞到傾家蕩產還不知清醒。是以我必須再次嚴正聲明——沒有什麼新鮮的事,只要「衣服是設計給人穿的」這個大前提不變
,潮去終會潮來,潮來亦終會潮去。你現下所追求的潮流,可能早在數十年前就風行於街頭;而你不屑一顧的過時商品,也有很大機率在幾年後又會重回爆款之列。否則何來的「復古」流行?又何以有「復刻」或「向XXX致敬」?看似創新,實為炒冷飯而已,只是看誰炒得好、炒得香,能讓顧客們聞香掏錢,甘心一口一口嚥下去。
再者,天下賣家數以萬計,服飾數量更是多如繁星,要全部收歸囊中根本是天方夜譚(也絕對沒必要)。況且一定會有更喜歡的商品出現,不要一時被某物迷了心竅,明知交易有問題或早已超出自身出價能力還拼命自圓其說,自願當不肖賣家眼中的待宰肥羊,那就完全背離購物的初心了。
反例四、為了展現財力——「地位迷思」
「老子就是有錢,為什麼不能買?」有錢人就是任性,這是你我都知道的。但較不為人知的是,很多有錢人的任性往往來自「窮得只剩下錢」——正因這是個以錢換物的世界,獲得物質享受對他們而言易如反掌,加上生活沒有固定目標或價值觀已嚴重扭曲,以致於他們買東西沒有任何目的,也不會真的去欣賞自己所購買的物品。最後有如中了多巴胺的毒癮,為了尋求更多刺激,原先製作精良、饒富歷史,值得細細品味的各樣服飾或配件,最後只能演變成富人圈裡藉以炫耀的比拼小物,或是在大眾圈裡形塑高不可攀形象的工具。
而這種任性的購物歪風也進一步影響到中、下層的人群。雖然他們無法像富人般揮金如土,但有部份的人仍會利用廠商給的福利來享受變相的特權,其中之一便是上篇提到過的「退貨」(文章網址:https://reurl.cc/qGN6oy)。買來不高興就退,東西用一半也退,更誇張的是不能退也硬要死拗廠商給個交代,把退貨當成理所當然的「售後服務」。食髓知味後更視退貨為堅強的「反悔後盾」,開始放膽去買,把網購平台當成購物的試錯場,更有人僅為了開箱新品而大肆濫用,也絲毫不覺奇怪。
然而,「退貨」其實是非常浪費社會資源的一個行為。好比《二手芬蘭》一書中所提及的,被退貨的物品不但很難找到下一個購買者,而且退貨的物況各不相同,若要針對開封程度、重新包裝起來的模樣及使用痕跡多寡等逐一檢查,對企業而言必須額外支出非常多的人力和資金成本。再者,「季節性」更是退貨商品難以消化的關鍵原因,加上現今商品推陳出新的速度,若錯過了販售時機,就很可能再難獲得售出的契機。
(文章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任何媒體立場)
作者簡介:
KulasWu木白伯。永續思維的推廣者,時事觀察員,認為時尚不是具體事物,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普時尚」實踐人。
一位喜愛穿搭,衷情賞析衣物,與各大網路二手市場糾纏超過二十年,累積豐富實戰經驗的骨灰級二手玩家,並於2023年在網路開立獨立二手物賣店「古着漫遊」,進一步嘗試接觸不同視角下的二手領域。
目前為FB「時尚漫漫來」版主、波新聞「二手時尚」、「庶民公爆」專題作者兼公民記者的自由撰稿人。
FB粉專「時尚漫漫來」:https://www.facebook.com/KW.WSFToL
Instargram:https://www.instagram.com/kw_fashion_artroom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kw_fashion_artroom
旋轉賣場「古着漫遊」:https://tw.carousell.com/u/kulas_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