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專題
愚人節的起源西方有下列幾種說法:
1565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頒布法令改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新年的傳統。一些守舊派反對該改革,依然按照舊曆法在新曆4月1日送新年禮,慶祝新年。支持新年改革的人藉此對守舊派大加嘲弄,在當天給他們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聚會。從此在4月1日捉弄人的習慣便流傳開來。
古羅馬殘籍記載:羅馬在每年四月初舉行「蔓姜會」,某年「蔓姜會」,農業女神刻瑞斯之女普洛塞庇娜在極樂園採摘水仙花時,遇見冥府王普路托,兩人一見鍾情,互相示愛,普路托遂娶普洛塞庇娜為冥府王后,當他們兩個返回地府時,普路托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發出嗤嗤之笑聲,以愚弄刻瑞斯,而刻瑞斯果被愚弄,她乃循著聲音的來源尋覓。因此,他們便以每年之「蔓姜會」為「愚人節」。
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胡里節(Holi,到4月0日為止)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的選擇,看來與「春分」(3月21日)有關。在這時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
惡作劇 很多大眾媒體會在4月1日當天故意散佈一些錯誤的新聞來娛樂大眾,甚至連許多嚴肅的媒體也以此為樂;而網際網路的普及,也為這類惡作劇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模式。
按照中文解釋,早期學生用「竹本木口子」戲謔笨呆子。認真研究和愚昧有關的字大約十個,依次解說一下吧,
愚,猴子的心思;笨,竹節裡面是空的。癡,在病床上懷疑人生,所以電車癡漢,日本用字有趣。
呆,近代出現,康熙字典訓「保」字,通「某」字,還當「梅」字,口在木上為呆,即「呆(梅花)」,唸梅,口的造型上面一橫,略微往下,不是口字。木下口,杏也,梅杏正好相反。
傻,人的囟門,反覆猶豫,右下是倒止字,向前又折返。
魯,學者解釋魚在盤子,訓嘉也。美味美食,吾從字型及池塘觀察魚浮水面,喁喁向望,和一些拙於表達的人類似,山東,魯人說話謂之齊氣,緩慢魯鈍,所以魯可能因為魚吐氣說話咕嚕咕溜不清楚吧。
頑是難劈開的木,木頭人正是痴傻義。
憨厚的憨,心很敢,形容憨憨不怕槍那樣莽撞。
戇,也是同樣意思,唸撞,有勇無謀,不用心思。
獃,唸呆,也唸捱,獃若木雞,捱若木雞。獃與小狗有關,初生之犬,笨得可以。
蠢,不是單純,而是盲目爬行,蟲蠕動貌。記者文字解說功力不專業,望文生義者有之,盼高人,學長,國文系同門匡正,不必客氣,在此先言謝。